上海交通大学陆铭教授的《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出版于2017年,是一本关于城乡发展、户籍制度、城市病等焦点问题的著作。这本书的逻辑非常简单:伟大的国家需要更大的城市,才能建立统一大市场,才能发挥集聚效应,才能在集聚中走向平衡,中国的大城市相比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大城市而言,还不够大,更不够平衡,所以人们日常所担心的外来人口抢夺工作岗位、空气污染、拥堵、教育和医疗资源紧张之类的“城市病”,都不是因为“城市太大”,而是因为“城市还不够大”,放开户籍制度,可以帮助城市变得更大,帮助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帮助城市发展得更平衡,包括原住民和农民工在内的人都能生活得更幸福。按照陆铭教授在书中不时提起的一句话说就是,真理往往是违反常识的,他希望借助《大国大城》破除一种根深蒂固的误解,那就是觉得城市太大了。第一章“中国经济的欧洲化”,讲中国各省份,不能像欧盟各国一样,市场分割,地方利益跟全局利益相冲突,不然可能会产生欧债危机那样的大危机。第二章“在集聚中走向平衡”,具体抛出观点,陆认为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是由于经济高度向发达地区集聚,而是由于人口集聚没能和经济集聚同步。以人均GDP为例,陆认为如果让中西部人可以自由移民到东部,中西部人口减少,在土地等资源为一定值的情况下,中西部人均GDP会升高,最后与东部城市齐平,城乡之间也可如此调节,这方面有保加利亚和美国的例子。第三章“打破大国发展的‘不可能三角’”和第四章“警惕‘扭曲之手’”,陆指出行政手段解决不了城市问题,市场可以自动配置人口与资源。这两章陆将视线转移到户籍等一系列控制城市规模的行政手段,提出批评。第五章“大城市不死”,主要分析大城市继续扩张的好处,比如容易建立起消费型城市。陆提出发展大城市与发展中小城市可以并行不悖,如果限制大城市扩张,中小城市也发展不好。第六章“全球视野下的大城市”,主要讲“齐夫法则”,也就是国家规模和首位城市的概念,即一国最大城市的人口,应是第N大城市人口的N倍。据此陆教授试图说明上海等中国大城市人口还不够多,人口密度还不算大,也不需担心大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第七章“城市化之辩”,具体分析为什么不用担心大城市人口负担过重,资源不够,在此基础上陆教授进一步指出大城市需要外来移民,上海本地人即使只为自己未来的养老,也应该欢迎移民。第八章“城市社会分割之困”,主要谈户籍制度对农民工的不公平,公共服务不应存在歧视,这种歧视增加了劳动力流动的成本,也压抑了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的消费。最后一章“向城市病宣战”,陆教授结合国际经验,谈空气、犯罪率、拥堵、污染减排、贫民窟等问题,试图说明它们跟城市大不大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大国大城》总体上算是一本经济学科普著作,书里提到了不少研究,但详细的论证过程并没有涉及太多,因此读起来很通俗。不过也因为很多时候只是给出一个研究结论,对像不是经济学出身的我,就更没有能力评价这些研究。这里我只能对《大国大城》借这些研究阐发的观点讲讲我个人的理解。
先说优点。《大国大城》有不少让人感觉耳目一新的段落。比如上面已经提过的从养老角度谈上海本地人应不应该欢迎外来移民、中西部人口流出后平均GDP上升向东部发达地区看齐等等。又比如陆教授提醒区分好的产业升级与坏的产业升级,好的产业升级会重视对劳动者技能的提升,重视技术和教育,坏的产业升级只是一味的用机器取代工人,这方面美国是前车之鉴。
比如陆教授还讨论了通勤时间,提出不仅应该把居住地分散,还应该把工作场所分散,把教育资源分散,职住平衡才是减少通勤时间的要诀,不然反而会增加通勤时间。又比如关于城市拥堵,陆教授提到北京的“宽马路模式”和上海的“窄马路模式”的对比,指出规划和创新可以有效缓解拥堵。再比如“逆城市化”是否是真命题,陆教授提到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城市,随着污染工业迁出城市,市中心犯罪率降低,人们又似乎有搬回城市的趋势。
这些具体的分析与判断,最大的优点还不是它们在反直觉与反经验的时候仍然能自圆其说,而在于陆铭教授会有意识地区分理想与现实。“我完全明白,如果不采取适当的节奏,而是一夜之间立即放开对人口自由流动的限制,在短期内可能带来难以承受的社会矛盾。但是,这并不代表着限制劳动力流动的政策是合理的长期政策,更不意味当前一些特大城市通过加强公共服务的歧视和所谓的‘社区整治’驱赶外来人口的做法是正确的。”
“也许我说的一些道理在很多人看来太过理想,不过,理想的意义并不是立即实现它。理想的意义在于指明一个方向,引导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中国正在向发达国家迈进,没有理由说那些理想中的目标遥不可及。”
这种分得清理论与现实的态度,让《大国大城》一书在自圆其说之外,更显得十分真诚。不过,也应该公允地指出,即使已经有意识地注意到理论与现实的分别,《大国大城》里还是有一些在我看来可能不现实的桥段。我要说的不是陆教授的观点,观点理想一点没有问题,我要说的是陆教授的一些论证,因为如果论证过于理想化,会直接伤害观点的可信度。
这里要声明一句,我下面关于陆教授论证过程的讨论,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不一定对,它们大多是我读完《大国大城》后感到困惑的地方。
先说我最在意的一个。我十分同意陆教授不能因为户籍而对农民工等移民搞公共服务歧视的观点,虽然似乎目前北上广等特大城市的户籍还没有完全开放,但我注意到这两年许多省会一线城市的户籍已经在逐步放开。不过就像我在这个系列之前的书评中说过的那样,我很在意放开之后的问题,比如怎么解决可能出现的贫民窟问题?因为这个原因,我特别关注《大国大城》第九章对城市病的讨论,但是很遗憾,陆教授在谈贫民窟的时候,主要以印度为反例,说只要提供足够的就业与自我发展机会,就能避免贫民窟出现。他同时以上海为例,说上海可以提供足够的水和电等资源。
陆教授讲的一点都没错,只是在我看来并没有解决我的疑惑。在谈贫民窟时,我更在意的是英美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贫民窟。我在之前的书评里讲过,我以前是学边沁的,作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改革家,边沁对英国城市化过程中的贫民窟问题是极力鞭挞的。如果以英国为例,英国许多城市的贫民窟问题最终要到20世纪初开始的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城市专项治理后才得以缓解。以印度为例似乎有点挑软柿子了,可能以英美历史为镜更有参考性。而且,陆教授着重强调“足够的就业和自我发展机会”,这个概念性的回答我觉得很对,问题是,以中国现阶段的发展水平,大城市里足够的就业从哪里来?从《大国大城》的上下文来看,陆教授的解题思路是开放市场,让资本进入教育、医疗等领域,然后按他的说法,市场会创造就业机会,在达到就业上限后,看不见的手还会引导找不到工作的人自动离开城市。陆教授的这个论证我是不太信服的,因为资本以逐利为主要目的,在遇到困难时,最可能先抛弃穷人。还是以英美发达国家为例,我们之前在《美国有哪些体制问题?听听拜登怎么说(上)》里介绍过美国敷衍了事的公立学校和昂贵的私立学校的鸿沟,前几天我们还在《一个地狱级笑话》和《如果你还不知道什么叫人道灾难》里分别介绍过英国和美国私人医疗体系的麻木不仁,这些都是关于市场的不好的例子。在已经发生的现实面前,陆教授的期许显得有些苍白。而且,我也怀疑陆教授说的,找不到工作的人就会自己离开城市,为什么他们不会选择留下呢?比起会不会离开,更让我担心的,是离不离得开。陆教授在说让农民进城的同时,他也明确提到了向市场开放农村的土地,这点我们之前在关于农村土地的一系列书评里已经详细介绍过有关的争论,一种担忧是,土地卖掉后,一旦进城情况不佳,失地农民连退回农村的退路都没有了(《华生《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陷阱》:谁的陷阱?丨读中国计划(十六)》、《周贺当年的火爆论战丨读中国计划(十五)》)。看起来陆教授采信的是最让人狐疑的周其仁教授的观点,只不过与周教授直接下判断说不会出现贫民窟不同,陆教授是试图通过印度来说明不用担心贫民窟问题。《大国大城》里没有说服我的论证不止这一处。再举一个例子。陆教授说应该让农民工子女能在打工的东部地区入学。这点我是赞成的。然而紧接着陆教授的论证是这样边际成本很低,说每个班级加五名学生只不过是教室最后一排加一排座椅。这个论证我觉得有点武断了,我老家是上海周边三线小城,也是打工人口流入地,从小学到高中,我上过的班级都挤得满满的,我高中那个班甚至有六十多人。而且只是一排座椅吗?老师就那么多,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负担不是成本吗?相似的例子还有陆教授想说城市人口密度大不要紧,就拿香港举例,说香港虽然拥挤,但却方便,因此给予正面评价。说香港方便我是认可的,但直接推导出正面评价就可以先等一等,因为这涉及个体感受。我太太E在香港学习工作了十年,她就比较适应香港的节奏。我在香港待了一周,就觉得很压抑,主要拥挤我还能接受,但拥挤加上潮闷,让我头晕脑胀。我还有同学之前在香港工作,说每天下班回到逼仄的出租屋,盯着出水的墙壁,忧郁症都快憋出来了。再比如陆教授批评国内的基建不够好,这我是认同的,确实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可是陆教授的论证是美国机场建设非常发达,而中国机场线路不如美国。这就很奇怪,因为大家都知道我国主打的不是飞机航线,而是高铁,发展路线选取的方向不同,不太适合直接拿出来论证高下。还有陆教授拿199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增长放缓来论证当时日本的首都功能分散计划失败,但我们也都知道,1990年代中是广场协议签署后,日本失落的三十年的开端,首都功能分散计划在经济放缓里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值得怀疑。即使陆教授是对的,但这样的论证也没法让人信服。最后举一个例子。陆教授在论证人口流出可以提高人均GDP时,以保加利亚为例,说保加利亚高端技术人才移民去德法英,自己安心搞旅游,就很好。可是以我在欧洲的经验来看,事实并不如此简单。第一,除了经济帐以外,国家还要算安全帐等等,保加利亚人都安心只做旅游吗?第二,欧洲这样搞就解决了问题了吗?也没有。我在伦敦时给我们公寓打扫的大姐是东欧人,具体哪国我忘了,但大概定位跟陆老师说的保加利亚差不多,保洁大姐说虽然如此,她还是愿意到英国忍受歧视,干脏活累活。第三,解决不了的移民问题,在伦敦也引发了歧视和本地人的不满,最后的结果之一就是脱欧。《大国大城》里有十几处这种让我困惑的地方,都是看论点我觉得陆教授讲的很有道理,但是一看他的举例,又总觉得哪里好像违和,然后回头再看论点,开始感到有点怀疑。总的来说,我觉得《大国大城》提供了一种观点,一种视角,我读了很受启发,尤其是“在集聚中走向平衡”、“地方利益不能与整体利益、公共利益相冲突”等观点,值得反复琢磨,关于一些地区执行措施的弊端的中肯批评,也令人警醒,但是要说完全被《大国大城》说服,我感觉也没有,书中的一些论证过程,让我觉得也存在一些偏颇。个人认为,如果《大国大城》能把一些举例和论证再斟酌一下,可能会更好。